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21浏览次数:16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全面实施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高学校办学整体实力、内涵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围绕我省“五大规划”,构建“龙江丝路带”,推进“龙江新产业体系”“哈尔滨新区”建设发展蓝图。通过三年建设,抢抓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机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学院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改善,形成学院、企业、社会相互融合多员参与的办学格局,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等5大专业集群,形成办学模式、治理能力特色鲜明,专业影响、师资水平、人才质量全省一流,办学条件、创新创业、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全国领先的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优质高职,打造国内一流

1.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调整、优化我院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优胜劣汰的专业淘汰机制,推动我院专业发展与我省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积极参与申报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力争成为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

2.实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对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建设标准,增加投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专业建设,国内争优创先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结合“黑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目标要求制订好专业(群)建设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省教育厅每年向社会发布学校人才培养、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质量状态数据动态调整专业;建立专业跟踪制度,对新增专业前三年办学情况进行跟踪,达不到办学要求的,予以停办。形成“对接产业、相对集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布局。

2.加强一流专业(群)建设

重点建设好5个个专业群、形成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力争建设好1个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将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专业(群)。通过示范性专业(群)建设,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建设期满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建设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其中,2个核心专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职同类专业前204个进入前50

3.完成国家焊接资源库建设工作

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完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将资源库建设成为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国家焊接资源库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和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验收完成一个资源内容丰富、支撑技术先进、可持续更新的智能、共享、动态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真正建设成为体现焊接专业特点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园地、在职员工技能培训基地、学校教师教学教研宝库、行业企业交流推广平台。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目标。为加快实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培养焊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推进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

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双主体”责任。按照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项目建设工作要求,完成“现代学徒制验收工作。

(三)建设优质资源,形成职教聚合

1.加强国际交流工作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龙江丝路带”发展战略,面向俄罗斯、赞比亚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依托合作院校及企业,成立哈职分院,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悉尼协议》质量认证标准,建立留学生派出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派出学生境外参赛,提升学生在国际同行中的认可度;聘请境外专家,接收外国留学生,建设国际化校园;依托创新创业工厂,开展中俄科技合作。通过高水平优质院校建设,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派出援赞教师8名,编制工业汉语教材2本;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专业认证标准,与德国约米集团公司合作建立“哈尔滨中德技术认证中心”,与境外友好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室4个,机电一体化等3个专业通过《悉尼协议》认证;实施“境外学生留学哈职计划”,累计接收接收留学生180名,境外研习、游学”学生160名;派出100名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与境外教师共同进行科研立项及项目研发8项,培养“双语”教师20名,累计派出留学生或短期研修生200名。通过项目建设,学院在国际高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应用技术研发及留学生办学规模扩大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职业教育输出、接收外国留学生、国际合作科研立项实现零的突破,推进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向高水平、深层次、宽领域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幅提升。

2.“双元双师”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以高水平“双元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以 “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系统建设+五大工程、三项计划推进”为纲领,通过“师德培育工程、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实践锻炼工程、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高水平教师引进计划、教师创新基金支持计划、教师绩效考核实施计划”的实施,打造一支 “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教师团队,整体能力与水平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榜样引领双元双师,师资培训基地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1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教师企业工作站”20个,校企“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20个;骨干培养能力提升,400人次教师国内研修,100名教师境外研修并获国际证照,85%专业教师赴企业社会实践锻炼,55%新进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规模递增双师双能,专任教师达620人,兼职教师达700人,骨干教师381人,双师型教师520人;结构优化提档升级,聘用博士(在读)率达10%45岁以下教师硕士率达50%,特聘两院院士、长江学者、龙江学者50人,引进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师100人;重点培育成果突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1项,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哈尔滨市领军人才梯队4个。

3.信息化建设工作

应用数字化校园技术、物联网技术、5G通讯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各方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开办空中课堂,开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以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精细化。

推进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创新创业课程3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陕西省信息化教学、微课等信息化教学大赛。

4.示范集团,引领带头

学院牵头成立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哈尔滨职业教育联盟和哈尔滨高职院校服务发展联盟,整合80多家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探索出“职教集团、产教合作、专业建设”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全国领先。推动实现“政府办教、集团办学”,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成立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教育发展基金会,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教育发展基金会为依托,与哈尔滨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上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创建具有学校建设工场化、校企合作实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职业培训规模化、技术产品商品化、运营管理企业化、社会服务多样化特征的特色“教学工场”模式。探索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为全国职业教育提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接轨的动力机制、政策机制、保障机制与退出机制,确保集团高效有序运行。建立多方参与的对话协作机制。定期发布集团内各类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报告,密切跟踪和关注行业(区域)内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实时调整集团内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多方合作等途径,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合作成果;面向行业(区域)开发培训项目,制订培训标准,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成员单位共同承担集团内人员培训。集团成员学校免费享用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建立集团内职业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制度以及专业与企业培训衔接制度;实现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四)完善体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1.完善学院章程建设,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体制,形成与章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执行体系。持续推进“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管理干部团队。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院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示范性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培育具有哈尔滨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完善特色“教学工场”模式,成为全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示范;试点二级学院联盟制、混合所有制,建设5个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所、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健全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打造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创新型管理干部团队,提升治理特色与治理水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哈尔滨城市精神为引领,有机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文化、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培育“敬业、精业、创业、乐业”的校园文化。

2.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打造国家级政府主导型双创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兼职双创教师达到30人,建设3门国家级创业精品课程,校园创业品牌活动覆盖面达到5万人次,学生“大创训练”立项达到55个,创业大赛获奖数量达到15项,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技术培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占地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到100个,满足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需求,为地方创造经济价值达到5000万元,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搭建起创新创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现双创训练项目、双创参赛项目、双创资讯发布的网络化和集成化管理,实现入孵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指导和管理,在创新创业管理服务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完成中俄创新发展中心、中德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及龙港大学生创业基地三大工程项目,成立青年创业联盟(国际),有效促进国际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促进国内外双创协同发展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3)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功能,发挥学院实训基地、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形成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结构优化,服务品牌突出的社会服务体系,满足行业企业技术与产品研发、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实训、社会学习者职业培训与技术提高、科研院所研发等多样化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5个校企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建立3个应用技术推广机构,建设10个科技创新团队,建成培训平台1个,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特色的培训基地3个,社会服务资源库1个,师资储备库1个、多样化学习平台1个;完成社会培训16万人次以上,社会培训收入到款额800万元;对口支援15所中高职院校;完成科研课题100项,专利300项(含发明专利5项),横向课题50项,成果转化4项,论文400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0篇、核心期刊80篇);省级以上自然科学类奖项3项;省级以上社会科学类奖项10项。技术服务到款额 2500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5亿元。

(五)治理能力与体系,取保质量体系强化

1.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以学院章程建设为统领,完善“一制三会”治理体制;以培育优良学风教风为基点,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绩效考核为动力,以管理干部素质提升为重点,推进校院二级管理,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校级学术委员会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及学院党委授予的其它权力。具体构成如下:校级学术委员会由25人或27人组成。其中,校级领导及职能部门领导共4人或6人;七个二级学院院长共7人;每个二级学院专任教师(教授或副教授)2人,共14人。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和完善各级学术管理制度和规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保障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教授治学。

推进校院二级管理规范有序地向二级院系下放人、财、事权,学校层面以宏观调控为主,重在建立指导、服务、考核和监督的运行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本学院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控制、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具有专业群特色的办学实体。二级学院完善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职代会、学代会、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治理体制,承担办学主体、质量主体和责任主体责任。党政联席会议主要抓综合性决策,并执行教授委员会、职代会、学代会、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民主参与决策制度,对校党委和校长负责;学术事务决策以教授委员会为主,涉及教职工重大利益的事项交给职代会决策,涉及学生利益的要听取学代会意见,新专业开设、重大合作项目等方面决策权交给校企合作理事会。探索混合所有制运行机制试点二级学院联盟制。创建1-3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探索以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和高新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资产经营公司为投资主体,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采取投资、控股、参股、合作等方式,与职教集团内紧密合作的企业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核心要素上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实践校企混合所有制运行机制。

2.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细化编写要求,明确量化指标,提高质量报告的可读性;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校企联合发布学校质量报告。成立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制定一流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定期组织认定;积极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科技研发平台;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实行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价;落实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设立高职教育研究专门机构,人员配备到位,管理制度健全;积极申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定期培训,提升队伍教学研究水平;出版学报或研究成果集;强化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激励教职工改革创新、勤勉工作为导向,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职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成立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标准,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基础、以岗位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符合学校建设发展实际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

(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促进能力素质提升

1.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构与工作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机构制度,保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有完备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为前提,制定德育、体育工作计划,丰富实践载体,强化文化及体育素质教育;文化体育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培育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按照职业性、生产性、先进性原则建设实训基地,在专业实训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举办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企业专家讲座等活动。

四、组织管理

(一)工作领导小组

  长:刘敏 刘申

副组长:刘建国  马淑玲  王海山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敏  王昌滨  王慧德  田瑞  卢宏  史歌  孙百鸣  孙汝君  刘国俊  刘艳华  吕学忠  宋桂华  张明明  李林  李明  李晓琳   李传军  张丽荣  张向辉  张博  沈肖滨  郑玺  孟向伟  周振刚  范剑冰  杨晓冬  杨广友   赵永生  赵洪光  夏青山  徐翠娟  徐进  高波  郭文琴  栾强  阎巍山  崔淑鑫  黄明琪  淳于书慧  梅岩  韩滨  彭彤  雍丽英

职责:结合国家、我省相关要求,审定学院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我院落实行动计划进行整体设计,指导协调我院实施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及保障机制,制定支持政策,从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对落实行动计划给予保障。

(二)办公室

设在教务处

  任:孙百鸣

副主任:王欣

成员单位:教务处、监测评定中心、党政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

职责:制定我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各项日常工作,督促落实各部门工作进程;建立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效果评价反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目标,夯实责任

各教学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行动计划”的落实工作,按照责任部门明确责任,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认真填报任务计划书或项目计划书,各任务或项目计划书要突出创新要素、发展要素,立足实际,体现增量。

(二)加强领导、保障到位

各承担任务部门要高度重视“行动计划”的落实工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项目及任务责任人,调动本部门人员、资源对相关任务和项目建设予以支持,确保高质量、按进度完成所承担的项目。

(三)扎实推进,定期总结

各承担任务部门要加强内部的过程指导、检查与跟踪,定期研讨,逐项分析,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限时办结,保障“行动计划”顺利实施。

(四)稳固成果,宣传增彩

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教育活动工作。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我院方针政策、高先进经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及尊重、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1: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7年度执行绩效工作分工表

 

 


附件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7年度执行绩效工作分工表

序号

工作任务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时间进度

RW-01

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

国际合作中心

各院、部

持续推进

RW-02

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国际合作处

机械、

电气工程学院

持续推进

RW-03

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国际合作处

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持续推进

RW-04

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

国际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05

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国际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06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教务处师资科

 

持续推进

RW-07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

教务处师资科

培训中心

持续推进

RW-09

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核算教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教务处师资科

人事处、科研处

持续推进

RW-11

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网络中心

 

持续推进

RW-12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人事处

教务处师资科、

网络中心

持续推进

RW-19

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研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

校企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21

规范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研究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2016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逐步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教务处

招生就业处

持续推进

RW-24

开展建设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

科研处

 

持续推进

RW-28

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

成人教育学院

培训中心

持续推进

RW-31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落实和扩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支持高校面向社会依法依规自主公开招聘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自主选聘教职工、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

人事处

 

持续推进

RW-35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成人教育学院

 

持续推进

RW-37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

教务处教务科

 

持续推进

RW-38

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 ,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

教务处教务科

 

持续推进

RW-39

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

教务处教务科

 

持续推进

RW-40

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教务处教务科

 

持续推进

RW-41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国际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42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招生就业处

 

持续推进

RW-43

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招生就业处

 

持续推进

RW-44

地区、有关部门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高等职业院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招生就业处

 

持续推进

RW-47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

国际合作

 

持续推进

RW-48

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国际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50

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

办公室

 

持续推进

RW-51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参照《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一批(不少于20%)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

科研处

校企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52

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

教务处

宣传部、校企合作处

持续推进

RW-53

加强分类指导,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监测评定中心

 

持续推进

RW-55

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制定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

教务处师资科

 

持续推进

RW-56

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

人事处

组织部、教务处师资科

持续推进

RW-57

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 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人事处

 

持续推进

RW-58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开展教学研究

科研处

 

持续推进

RW-59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学生处

 

持续推进

RW-60

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按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学生处

思政部

持续推进

RW-61

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

学生处

思政部

持续推进

RW-62

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保卫处

网络中心、国际合作处、学生处、宣传部

持续推进

RW-63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体育部

学生处、团委

持续推进

RW-64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

宣传部

学生处、团委

持续推进

RW-65

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培训中心

学生处、思政部、

基础部

持续推进

XM-01

骨干专业建设(3000个左右)

教务处

4个骨干高水平专业

持续推进

XM-03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左右)

项目办

 

持续推进

XM-06-01

立项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0个左右)

教务处资源科

焊接专业

持续推进

XM-06-02

立项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门左右)

教务处资源科

6个立项省级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

持续推进

XM-08

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80个左右);遴选10个省份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校企合作处

各院部

持续推进

XM-15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500个左右),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

教务处教务科

国家及省级

现代学徒制专业

持续推进